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360|回复: 1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上)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4 15: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手风琴之家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本帖最后由 学友 于 2011-3-24 15:46 编辑

   这是电影界的朋友所写的一篇文章,点出了如今音乐文化的结症所在。看来手风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西方较为普遍,已经深入到了社会、民间的各个角落,音乐界如是,影视界如是,民间集会之类亦当如是。

  当然,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也曾经如此这般的兴旺和深入人心过;问题是,当一种所谓“接轨”风潮的兴起,追求形式大于内涵的“大片”,追求灯光闪烁、电声化和雷人的怪调,朴纯的民风,细腻的情感,一种大众化、人人参与的大众形式的音乐生活,已经被商业化“沙尘暴”的喧嚣所笼罩,真正深入民心的音乐,就边缘了、淡出了,以至于我们听到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个体哀叹、无中生有的悲情和莫名其妙的抒发……
  
  记得,有朋友说过:中国的影视在档次上提高不大,多出在其随心所欲、可有可无的背景音乐上,其实是这样。如今的影视音乐粗制滥造,难怪难以流传开来。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上)

《电影文学》2010年第04期
作者:凌茜、凌志权
2010-5-19

  在西方电影里, 总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渗透在各个角落。印象中的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国、希腊、南斯拉夫、拉美诸国等 他们的手风琴音乐似乎与生活无法分割。从电影里, 我们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文化在西方世界里是通俗化、习俗化的。相比之下, 手风琴在中国、亚洲的消沉与在西方世界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希 腊

  (一) 《哭泣的草原》———希腊流亡史诗三部曲之首部曲: 悲提奥·安哲罗普洛斯( Theo Angelopoulos) , 这是一个离不开手风琴音乐为其配乐的导演。

     从最近的电影创作说起,安哲罗普洛斯有一位御用作曲家,最叫人惊讶的是那位作曲家是女性。在男性作曲家主导全球音乐界的今天,虽然女性作曲家渐渐锋芒初露,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影音乐界,女作曲家真是少之又少。作曲家爱莲妮·卡兰德卓的手风琴配乐早已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标志之一,凡是她为安氏电影配乐, 极少不用到手风琴音色。

   该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 以一对年轻音乐家夫妻相爱与分离的多舛命运为主轴的爱情悲剧。缪斯(Muses) 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 而“音乐” (music) 一词便是由“缪斯”演化而来,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 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影片的时代背景始于1919年俄国内战奥德萨红军的入侵,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军、德军入侵,止于1949年希腊自身的内战。电影中女主角艾莲妮( Eleni) 的美梦则结束在死去的丈夫(手风琴艺人) 于1945年从南太平洋战场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你抱怨说我忘了你, 那怎么可能
呢? ····我渴望离开冲绳这个地狱····我昨晚梦到你, 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老人说这片草原就是河的源头····”

    影片开始3分14秒时,手风琴就以双音的形式奏出忧伤的旋律,随后是大提琴的拨奏作为节奏点和深沉的弦乐器拉奏长音,紧接着圆号吹出了田园般的广袤,中提琴和手风琴交替演奏主旋律,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灰色的希腊。

    此时,随着配乐的音响增大和乐器的数量增多,和声层加厚了,观影者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早知这会是一出悲剧,却不曾想手风琴也要奏出这般哀伤的曲调,实在与普遍印象不符。接着不久的夜里,流浪的艺人们在小房间里饮酒,白发的手风琴手拉着黑色的琴伴奏,他们唱起希腊民谣,十分动情。

    在这部长达2小时45分钟的电影中, 出现电影音乐的片段大约有19 次, 而由剧中人手风琴现场演奏( SourceMusic) 、留声机中播放的歌曲伴奏、聚会上的手风琴表演、沙滩上的舞蹈伴奏、葬礼上的手风琴哀乐、洪水过后一派凄凉的场景配乐、劫后逢生的以乐会友等电影音乐片段,手风琴音乐出现的频率就高达14次。

    正如片中的舞会上, 老人这样夸赞男主角(手风琴艺人) 的表演: “这位小伙子能让树都跳起舞来。”


(二) 《流浪艺人》———希腊当代史三部曲之

    一安氏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流浪艺人》,更是用手风琴道尽了数不清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思念,而是导演本人对祖国文化纯度的深深忧虑。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长镜头的叠加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 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又成为剧团的素材为下一场的演出增加现实内容。

    手风琴在剧中是对人物命运百转千回地承接和情绪烘托。在不少段落中, 它陪伴长镜头奏响, 它蔓延着岁月的回声,又仿佛一种深度的留白。影片的开头部分就是一首用手风琴独奏的东欧民谣,在本片中用于历史剧表演前类似于“序曲”的作用。影片中的手风琴音乐,仿佛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倾诉的力量,剧团里的老乐手不论在演出时拉手风琴,还是为谋生在舞厅乐队里参演,都仿佛以音乐牵动出历史的烙印,其中8个剧团成员在雪后的山路上下山时,和着手风琴声,边唱边跳地行进,将底层人们于逆境中的倔强与乐观尽显,那首具有浓郁东欧民族风情的民谣,令人心绪难平。

    其中,最值得让人深思的一幕戏是“婚礼”:希腊女孩和美国大兵(解放者) 的婚礼,当老人为他们唱起希腊传统祝福歌而翩翩起舞时,美国人的小乐队却将曲风转换成了踢踏舞的节奏,导演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只以新娘的儿子拉掉桌布、无言前进的镜头表达了美国文化对希腊本土文化入侵的看法, 这是忧心和无奈,这组镜头有着难以言表的痛楚。个体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标签, 而个人的命运只是为了定位历史本身。

  流浪艺术家在极权统治下的处境能更鲜明地反映真实的民众史:如艺人们的历史剧,其实在整部影片中自始至终只有在沙滩上有一场完整的演出, 还是出于为美国人好奇心而进行的表演。这种历史剧的落寞和如今的中国手风琴音乐有着类似的情形———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看他们的戏了。笔者甚至听闻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因为手风琴史为必修课而怨声载道,并向学院提议取消该门课程, 难道非战争年代手风琴真的一无是处? 的确,时代变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飞机大炮的支持下以一种看似温和的姿态慢慢地侵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这个古老的国度也躲不掉。本土文化的沦丧,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于希腊,甚至中国、印度这些文明古国都在不吭声地陷入外来文化的泥潭。

    电影《流浪艺人》的音乐中,全部采用手风琴音乐作为希腊文化的代表, 而且大多是现场音乐, 由剧中人演奏。

  我们可以透过导演的眼睛看着借手风琴哀鸣着的希腊,美丽的希腊神话里也掺杂了苦难和哀伤,在美国军乐队的喧闹里,希腊陷入一片寂静和绝望。

   尽然如此,人们还是忍不住猜想手风琴对于希腊来说,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感情,而在这两部影片中几乎能看到它出现在任何场合。

   手风琴是一种气动压力的乐器,属于簧管乐器类。尽管传说手风琴的诞生与中国的乐器“笙”传入欧洲有关,但且看手风琴诞生地德国,其德语Phisharmonika分明取源于希腊语Phisamantice (风箱) 和Karmonikos (口琴) 。虽说古希腊被古罗马占领后,其音乐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紧密相连, 但其音乐的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中仍不可忽视。我想,不是导演刻意使用, 而是希腊人本身一定热爱手风琴音乐,手风琴也是希腊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之一。


  二、意大利

  (一) San Gernnaro———那不勒斯的盛典

  看《CSINY》第二季的时候,有一幕让我体会到了纽约和意大利融合的混合文化:San Gennaro狂欢节。背景音乐是用手风琴演奏的歌谣———意大利著名歌曲《啊,我的太阳》(O SoleMio),这是一首创作于1898年的那不勒斯歌曲。

    纽约城在秋天的街道活动( Street Fair) 十分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 最大规模Street Fair———San Gennar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庆祝那不勒斯保护神的节日,从1926年9月19日开始的第一届起,每年九月举行,一年一度,为期十天。六角手风琴上的三种颜色红绿白就让人直接想起了意大利国旗,且街头随处可见抱着手风琴为游客演奏的手风琴手,不能不说手风琴音乐是意大利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这一点,在电影《邮差》中可见一斑。


  (二) 《邮差》———充满拉美情调的意大利文艺片

   《邮差》,从智利诗人身上开始的意大利电影。聂鲁达,因为共产主义思想被流放到萨利纳小岛上。这位备受人民爱戴的共产主义诗人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于是邮差便成了他每天都会见到的人,故事由此展开。

    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每当邮差骑着自行车去给聂鲁达送信,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聂鲁达说“我们诗人都是胖子”,与此相对的就是瘦削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石子路上磕磕碰碰、摇摇摆摆, 和这段旋律一样富有动感、轻盈跳跃,邮差的形象和班多纽颗粒状的单音旋律那么贴合。

   《邮差》的电影音乐中有多处体现出了拉美情调,如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一种源自阿根廷的民间乐器,在拉丁美洲广为流传,主要演奏探戈等节奏感强的拉美音乐,它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 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
现在影片中, 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音乐,班多纽手风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的音乐等。

    由于班多纽手风琴音乐的出现,这种无和声手风琴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来自拉美的那位集政治家和艺术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达联系起来。

    影片中现场演奏的手风琴音乐并不常见,基本上是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但是手风琴音乐给观影者的印象依然深刻,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 诗人的妻子马蒂尔德(Matilde) 偶然发现一叠唱片,她选出一张放在了唱机上, 顷刻间, 屋子里飘荡起一首熟悉亲切的歌———《塞尔瓦母亲》[著名的阿根廷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ardel) 演唱]。乡音感召下,诗人和妻子相拥起舞, 跳起了热情四溢的探戈。

    部电影里,手风琴也是一种乡愁,是一种蕴涵着忧郁的情思、亲切的温情和天涯沦落人对故土的眷恋,也许正是手风琴音乐这种朴素动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使该片荣获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琴在意大利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的诞生就与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伊特(Amiot) 有关。位于意大利Stradella城甚至设有专门的手风琴博物馆, 定期举办免费的手风琴音乐会。手风琴作为意大利传统的民间乐器可能源于马里奥·德拉普(Mariano Dallapé) 于1876 年在Stradella城设计了“stradella bass”系统,他被认为是手风琴发展史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博物馆收藏有Dallapé于1876年设计的“stradella bass”手风琴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手风琴。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5-2-20 09: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很不错,讲古论今,引经据典,涨知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