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12|回复: 1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下)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4 15: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琴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手风琴之家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下)

  三、中欧: 法国

  (一) 《天使爱美丽》———法式浪漫手风琴
  《天使爱美丽》褒誉繁多,其电影音乐以简约、古典闻名于世。影片从始至终, 都有浓郁的法兰西手风琴声萦绕耳际,把观众带进了天使爱美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大约有15次音乐出现的片段使用了手风琴,时而伴有钢琴和八音盒的音色,听起来显得“小资”味道十足。手风琴的右手旋律加左手的和声伴奏,一部手风琴就让人感受到了巴黎街头和煦的阳光。
    在欧洲,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就像浪漫的法国,很多法国香颂选择手风琴作要乐器演奏。而在港台地区, 法国手风琴也是十分流行的,因为人们向往巴黎,而有手风琴的地方就充斥着法式的浪漫和气氛,不需要大型管弦乐队,只需要一部手风琴、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把快乐送给人们。

(二) 《北郊1936》( Faubourg 36,2006) ———1936年的法国音乐庆典
  《牛班的春天》这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大家并不陌生,《北郊1936》便是同一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沉寂3年后的力作。该片颇有政治寓意,却用法国手风琴这种轻松的音乐承载了它的沉重,音乐和场景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历史大背景[在1935年至1937年的法国,当时正是法国“人民前线”运动高峰时期,法国国际工会( SF IO) 第一次带领工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合法政权] 下,用小人物的经历讲述了音乐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片中男主人公的儿子由于父亲的剧院濒临破产而被迫在街头拉手风琴卖艺为生,其中有一幕是小男孩背靠火车站口的桥栏,怀抱手风琴,面无表情地拉奏着曲调哀伤的音乐,随即搭档招呼“游客来了”,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踱步到楼梯的顶端,弹奏起了听起来十分欢快的手风琴音乐。街头艺人并不容易讨生活, 他们有时依靠愚弄自己来娱乐别人,从小男孩面无喜色的脸,似乎能看到他内心的不满和怨怼。或许艺人和艺术家的界限在于,艺术家能在人民大众挣扎于苦难时用艺术启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生活过于安逸的时候给世人以警示;而艺人在娱乐别人的同时,总是无法跳脱出自身被生活所累的桎梏。然而恰是这些小人物,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片中有一段由小男孩用手风琴伴奏的男声演唱,歌词道:“当上了手风琴演奏家,在他的乐器上闪烁着他的名字。在朱利安大街上, 他的演奏让建筑物都感到悲恸····”
    手风琴的琴声似乎把人们带回到法国战前的金色年华,电影音乐的作用亦可圈可点, 《北郊1936》竖立了一座法国式平民音乐电影的丰碑, 正如20世纪30年代巴黎北郊那场成功的庆典———当年的法国“人民前线”运动在今天虽然名声不大, 但是今日普通的工作者所享受的许多福利, 如带薪休假以及双休日等都是源自于它。而手风琴在法国,正是工人、老百姓抒发内心最好的乐器之一,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听到,工人们总是伴着手风琴音乐在下班后翩翩起舞,华尔兹、圆舞曲、狐步舞??花都之名,名副其实。
     法国的手风琴音乐,追根溯源,是由意大利移民把手风琴带到了法国, 手风琴又被法国人传唱给了世界。从菲利克斯·佩格里(意大利移民) 在巴黎开的第一家手风琴制造商店,从餐馆里用全音阶手风琴为客人表演的音乐,从舞厅里用风笛式手风琴表演的音乐开始,法国手风琴音乐打上了流行的烙印:它总是不太复杂,一般的人都能听懂,没有太多的炫技。很多年轻的法国人被手风琴吸引,加入了学习者的行列,然而正是这种流行、这种“玩”的态度,抛开了考级、学习的压力,手风琴音乐被法国人演绎出一番愉悦而纯朴的感觉,这正是中国手风琴音乐所匮乏的。

  四、西欧: 英国
     
  由著名英国小说《苔丝》改编的电影《黛西姑娘》(1998 BBC出品: Tess of the DpU rbervilles) 中的开场有一场英国乡村庆祝五月跳舞节的戏, 村民们用小提琴、六角手风琴、手鼓、双簧管、小风笛等为姑娘们伴奏, 影片和音乐的节奏一样轻松活泼。英国六角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舞会上的民谣、舞曲, 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等英伦传统舞蹈。


  五、东欧: 俄罗斯
  (一)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犹记得希腊的葬礼上,站在木筏上拉琴的手风琴手,那种无法拒绝的忧伤透过手风琴的哀鸣袭来??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看去,观众可以在俄罗斯的婚礼上看到欢快的手风琴手。前苏联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愉快的一幕。
    手风琴在其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了俄罗斯。它最早在1820年左右传入俄罗斯时, 还只是小巧的六角形,然而短短10年后的1830年,俄罗斯就在图拉( Tulle) 诞生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手风琴, 史称“图拉开合音箱式的五键、七键、八键式手风琴”。从简单的“图拉手风琴”到众所周知的“巴扬手风琴(俄语баян) ”,手风琴在俄罗斯历经20余次改进,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把巴扬手风琴视为俄罗斯的传统民间乐器。从影片中不仅可以看到,用于俄罗斯传统婚礼上的手风琴既有键盘手风琴又有巴扬手风琴,还可以听出巴扬手风琴和键盘手风琴的音色有所区别:巴扬饱含了俄罗斯民族内敛的激情,在音色上更有金属般坚强的气质,低音雄厚并富有穿透力。它在演奏婚礼上的音乐时可以模仿出管风琴的音色,我们都知道《婚礼进行曲》就是要用在教堂才有的管风琴演奏才显得庄严而宁静。片中还有一幕是女孩收看当时的热门电视节目,黑白电视里能清楚地看到表演者用吉他和六角手风琴自弹自唱, 很受观众喜爱。连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都曾在1883年的作品《第二管弦乐组曲C大调OP. 53》中使用了四个六角手风琴, 由此可见手风琴在俄罗斯受重视的程度。

  (二) 《两个人的车站》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片尾那一幕记忆深刻———男女主角在赶回劳改营报到的时候,因筋疲力尽坐在离劳改营不远的雪地里拉响手风琴,用琴声通知劳改营内的军官们“我们回来了”。这一幕让人欢笑不已, 在笑声之余又体会到生活丝丝的苦涩和艰辛。
    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就像一个受欢迎的流浪者,无以为家又四海为家。它融入各国的文化里,形成了有各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在那些国家里,民族民间音乐是手风琴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正因为这种相互渗透,手风琴才得以称之为它们的传统民间乐器。

   从电影里看到,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遍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礼葬礼,它的音乐时而深沉忧郁,时而热情华美,适用于各种场合。人们热爱手风琴音乐而不是功利性的在短时间内追捧。如果对音乐艺术过河拆桥,有用时奉承,不需要时漠然以对,那么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在一个国家内都无法长存和进步, 只有销声匿迹这最后一条路。

    而且有生命力的手风琴音乐,就应该如同电影中看到的简朴生活,而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昂贵奢侈品,愿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文化现象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所启迪。

  补:
   此外,还有一部叫《风的旅程》的电影,也是靠手风琴的音乐贯穿始终。

  
  





累计签到:1 天
连续签到: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5-3-11 16: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手风琴在西方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