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手风琴之家 返回首页

钰钰妹妹的个人空间 https://www.accordionhome.com/?11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西方音乐史笔记

热度 3已有 1390 次阅读2010-11-29 23:32 |个人分类:侃侃而谈|

西方音乐史笔记 
 一、时代风格特征

(一)中世纪音乐476-1300年

1.格雷高利圣咏的形成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方式的早期探索,以圣咏为基础发展出继叙咏、附加段、以及影响深远的复调音乐

2.圭多发明唱名法,总结出四线谱

3.弗朗科在《有量音乐艺术》中提出有量记谱法原则。

4.基督教音乐形成哥特式风格

5.不同地区国家出现吟唱歌手为中心的世俗音乐

6.出现管风琴、维埃尔琴、轮擦提琴、竖琴、索尔特竖琴、琉特琴、竖笛

(二)新艺术时期音乐:1300-1450(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

1.法国维特里《新艺术》一书,反对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的古艺术,崇尚母语写世俗歌曲。

2.新艺术主张改革弗朗科记谱法,采用一分二的时值比例关系。

3.用格雷高利圣咏定旋律时,用塔利亚给圣咏一个节奏模式,反复出现的旋律称“克勒”

(三)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1.思想家和艺术家都认为在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关心灵魂得救的同时,也向往世俗享受。

2.勃艮第乐派和佛兰的乐派的新创作传遍欧洲

3.宗教改革、新教圣咏出现众赞歌、宗教音乐中的民族因素和世俗因素增强

4.开始运用音节中的半音

5.和声的纵向结构以三、六和弦为主,低音具有和声功能。

6.声乐作品有复调与主调两种组合方式

7.让音乐适应歌词的形式、词句和内容的作曲观念和方法,即词是音乐的主人

8.以相同音色为美的观念

9.乐谱使用小节线

(四)巴洛克时期(1600歌剧诞生-1750巴赫去世)

1.巴洛克:原自葡萄牙语,指珍珠不规整的形状,原用于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这时期的音乐与造型艺术有相似的特征,宏伟壮观、热情如火、充满活力、强调感情表现与戏剧性的对比、细节注意装饰。

2.歌剧的诞生与器乐曲的发展标志着巴洛克时期新风格的确立。

3.两种作曲法的常规:蒙特维尔第提出“两种常规”的思想,“第一常规”—和声是歌词的主人,“第二种常规”歌词是和声的主人—来自柏拉图。

4.通奏低音(basso contnuo):有一个独立的低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上方有一个华丽和富有装饰性的高音部

5.大小调体系趋于成熟代替教会调式。

6.17世纪中叶,小节线被使用,C、G、F三种谱号接近现代。

7.情感论:每种音乐的因素都具有情感性。

8.声乐出现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新体裁

9.器乐创作已占主导地位。

(五)古典时期(1750-1800)

1.崇尚理性,讲究情感约束以及和谐均衡

2.大小调体系充分发展

3.主调织体占重要作用,低音及和声起伴奏作用,阿尔贝蒂低音。

4.旋律结构常是方整的,不同巴洛克时期的流态运动。

5.节奏形成周期性结构,主题是动机式发展,力度、速度、渐强、渐弱的细致安排

6.古典风格在18世纪30-50年代与巴洛克风格并存,喜歌剧佩尔格莱西《管家女仆》与最早的交响曲萨马尔蒂尼《第一交响曲》都作于30年代,早于巴赫德《b小调弥撒曲》和亨德尔《弥赛亚》

(六)浪漫主义1790-1910

它所涵盖的是从贝多芬晚期作品,罗西尼的歌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勋伯格“不谐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李夏德·施特劳斯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

1.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有革新又有承袭,调式体系和声体系、节奏以及曲式规范等基本相同。

2.旋律的抒情加强,乐句结构很大

3.调性音乐为主、半音及远关系转调的频繁运用,已有调含混之感,功能和声加强了色彩变化。

4.力度与速度对比变化多种多样,形式结构不断趋于自由。

5.配器手法迅速发展,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

(七)20世纪音乐

a〉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mism)德彪西(法国)

1.突出主观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具有朦胧、飘逸、空幻、幽静的气氛

2.旋律渐渐不再占主导地位,很少以有悠长如歌的抒情出现,而变成简短、片断、零碎的主体动机。

3.和声的丰富色彩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摆脱了大小调体系。

4.乐曲结构松散自由,段落界限变化较模糊。

      b〉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欣德米特

1.排斥过渡的情感表现,要求冷静约束,反对膨胀的主观意识,提倡客观稳定。

2.复活巴洛克时期的纯音乐体裁、偏爱古典的奏鸣曲、协奏曲以及各类室内乐。

3.追求形式结构的匀称完美,浓缩精炼、音乐织体的明晰简洁。

4.较少运用主体的对比冲突和动机的分裂发展。

5.不用大编制的管弦乐队、爱好乐队自由组合的朴实无华的效果。

6.对以往作曲家作品的摹仿和暗示。

7.新古典主义并非真正回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因为音乐家有着不同的艺术目标,拥有种种新技术的手段,如自由不谐和音响、多调性、复杂的节奏组合广泛的运用,因此称之为新古典主义。

c〉表现主义音乐

1.把蕴积于内心的感受推向外界

2.摒弃一切传统手法、摒弃调性原则,采用“无调性”

3.萌发明了十二音技术发展的构想

d〉十二音音乐 勋伯格 贝尔格 韦伯恩

否定十二音之间的依赖性,否定主音的基础和主导地位和导音的功能倾向性,作曲家凭自己的兴趣随意编排“十二音”序列 

二、各个派别

(一)中世纪476-1300

哥特风格与圣母院乐派

哥特风格原指一种建筑风格,哥特风格的代表是圣母院乐派创作的复调音乐,流动的旋律在厚实的低音衬托下尽情盘旋翱翔,造成广漠的空间感,与哥特式穹顶交相辉映。代表人物:莱奥南、佩罗坦

(二)新艺术时期1300-1450

勃艮第乐派(Bwrgandian school)

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学派,因为音乐家们的活动集中在勃艮第公爵的领地内,菲利普时期,勃艮第宫廷音乐在欧洲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弥撒、经文歌、尚松是勃艮第乐派的主要音乐体裁,最大成就是确立了弥撒体裁。代表人物:杜费1400-1470《不久前是玫瑰》、班舒瓦1400-1460

(三)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1.佛兰德乐派(Fleind school)

15世纪中叶来自欧洲北部佛兰德地区的音乐家活跃于欧洲各地,处于领导地位,对各国的音乐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因而被称为佛兰德乐派。

代表:第一代,奥克冈(1425-1497)《弥撒曲》

          第二代,若斯坎(1440-1521)《圣母颂》,那一代最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家之父”

2.罗马乐派:

  16世纪中叶,以帕勒斯特里那创作为主,形成了一种基于佛兰德乐派声乐复调的,情感抑制安详的音乐风格。代表:帕勒斯特里那(1525-1594)《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委托利亚(1548-1611)

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活动中心圣马可大教堂,1527年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任教堂乐长,他把佛兰德风格带到威尼斯,先后培养出好几代意大利作曲家,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代表:维拉尔特(1485-1562) 加布里埃里(1515-1586)

(四)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博洛尼亚乐派:

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初,以意大利北部城市博洛尼亚圣彼得大教堂为中心,出现一批对器乐音乐做出贡献的作曲家,称博洛尼亚乐派,风格特征:避免夸张的技巧,注意结构平衡和表达的明晰优美。

代表:

1.加布里埃利:首次把大提琴从通奏低音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独奏乐器,利切卡尔是最早的大提琴独奏曲

2.科雷利:杰出的小提琴家及指挥,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3.维瓦尔第:第一位写长笛协奏曲和采用单簧管的作曲家,对巴洛克的协奏曲做出了最大贡献。

4.卡扎蒂:博洛尼亚乐派的乐长

5.维塔利

(五)古典主义时期1750-1800

1.北德乐派:柏林宫廷的作曲家,信奉“情感主义”强调情感表现而形成的一个乐派,在交响曲方面,格劳恩与巴赫成就最高。

2.曼海姆乐派:曼海姆宫廷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生于捷克的J·斯塔米兹,1743年为该乐队的首席小提琴手,是曼海姆乐派的创始人,风格接近法国华丽风格及意大利的清新和富有活力。

(六)浪漫主义时代1790-1910

1.法国民族乐派:

  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为了改变德国音乐统治法国音乐舞台的状况,音乐家们组织了“民族音乐协会”定期演出法国作曲家的作品,这一时期称“法国器乐-音乐复兴”将活跃于此阶段的作曲家称“法国民族乐派”,代表:弗朗克、丹第、圣桑、福莱

2.强力集团

以格林卡为旗帜,以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为中心,形成一个有共同见解和目标的小组,称“强力集团”或“五人团”,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利姆斯基·科萨科夫

(七)20世纪

1.六人组:1920年一些抨击后浪漫主义繁复滞重主张返璞归真的青年作曲家聚集在萨特周围,自称“新青年小组”后被称为“六人组”成员奥涅格、米约、普朗克等

2.印象主义:

3.新古典主义

4.表现主义

5.十二音音乐 

三、名词解释  

(一)古希腊古罗马音乐

1.完全体系:  阿里斯托克赛努斯,根据八声音域制定的两种自然音列体系

             大完全体系:两对连体四音列加一个低音A组成

             次完全体系:3个连体四音列加一个低音A组成

2.《利奥圣礼书》

   5世纪上半叶,教皇利奥一世确定每个宗教节日应用的仪式、祷文、经文和圣咏,将它们合编成一本《利奥圣礼书》是最早的罗马圣礼书之一。

3.安布罗斯赞美诗体:安布罗斯主教(公元374-397任米兰主教)在礼拜仪式中加入咏唱赞美诗和用交替合唱的方式演唱圣经诗篇,并亲自编写赞美诗《永恒的造物主》是至今必唱曲目。

(二)中世纪476-1300

1.1〉格雷高利圣咏:中世纪基督教礼拜仪式音乐,以教皇格雷高利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又称素歌,歌词取自圣经,是一种无固定节拍无伴奏的单声歌曲。

2〉圣咏的形成:8,9世纪法兰克的大主教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罗马传来的圣礼书进行修订、补充,编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经本,形成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又融合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就是格雷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

3〉特征A无伴奏纯人声(男声),拉丁文歌词,即兴式无节拍特征,单纯的自然音阶、单声部。

B两大内容:诵经祈祷、礼仪歌唱

C固定的音乐形式:诗篇歌调、交替圣歌、应答圣歌、赞美诗

D旋律风格:音阶式、纽姆式、花唱式

2.弥撒:基督教的圣餐仪式,用固定的Its mess est作为结束,因此圣餐仪式被称作弥撒,分常规和特定弥撒,特定是可变的部分,常规弥撒有: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3.圣咏的发展:

  1〉附加段(trope)间插在圣咏中补充部分,添加与起始、中间、结尾皆可

  2〉继叙咏(sequence)在“哈里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里路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形式。

  3〉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上方或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按协和音程、八度、五度、四度平行进行的两声部圣咏。

4〉花唱式奥尔加农(melmatic organum)上方二声部的音符增多,与低音声部圣咏构成多音对一音的关系,华丽的上方声部,压倒了下放圣咏而成为奥尔加农的主旋律声部

5〉自由奥尔加农(free organum)圣咏为定旋律,置于低声部,上方附加声部除了与低声部构成平行、斜向进行还常构成音对音的反向进行。

6〉第斯康特(discantus)当定旋律声部也用节奏模式来组织时,上下声部常构成几乎同时进行的,音对音的对位织体,称第斯康特风格

7〉孔杜克图斯(conductus)12世纪教会出现了一种分节歌式的歌曲体裁,定旋律是新作的,用第斯康特风格写成,歌词是诗歌体,内容与时政有关。

8〉克劳苏拉(clausula)用第斯康特风格写的圣母院复调圣咏,夹在花唱式奥尔加农中间。

9〉经文歌(motet)给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填入新的歌词的复调声乐曲。

4.游吟诗人歌曲:

   中心主题是骑士对一个已婚贵妇人的爱情,赞美骑士的英勇、十字军骑士的功绩,以及对时政的评述。

(三)新艺术时期1300-1450

1.古艺术:(维特里在《新艺术》一书中提出“新艺术”与之相对的)古艺术是指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

2.等节奏经文歌:

    将定旋律声部的曲调分成几个段,用同一个节奏性塔利亚(Talea)反复出现加长的旋律称克勒(colar)这种方法写成的经文歌称等节奏经文歌。

3.巴拉塔(ballata)14世纪意大利复调世俗歌曲

4.兰迪尼(1325-1397)

14世纪意大利作曲家,作品以优美、抒情见长,不追求复杂技巧,13-15世纪三度到八度的终止式变化处理称“兰迪尼”终止,是一位写巴拉塔的作曲家,写过140余首。

5.马肖(1300-1377)

   14世纪法国作曲家,新艺术音乐风格的最重要代表人物,音乐家、诗人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圣母弥撒》第一次把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视为整体构思,把14世纪经文歌的技法与中世纪骑士歌曲叙事歌相结合,使叙事歌从单声部发展成与经文歌同等水平的复调音乐,作为“新艺术”的主要体裁兴盛100年。

6.邓斯泰布尔:(1390-1453)15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三声部经文歌《多么美丽》反大陆经文歌传统,没有常规定旋律,按歌词意境自由创作。

7.勃艮第乐派

8.尚松(shamson)泛指所有的法语世俗复调歌曲,是勃艮第乐派的主要体裁。

9.班舒瓦(1400-1460)勃艮第乐派最主要的作曲家,创作经文歌,赞美诗和弥撒曲。

10.杜费:(1400-1474)勃艮第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经文歌《不久以前是玫瑰》

四、文艺复兴1450-1600

1.佛兰德乐派

1〉奥克冈:(1425-1497)佛兰德乐派的第一代重要的作曲家,代表作《mimi弥撒》

  2〉若斯坎:(1459-1521)佛兰德乐派第二代作曲家,被认为那一代最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之父”《圣母颂》

  3〉拉絮斯:(1532-1594)音乐神童,热情幽默、富于才智,出版经文歌、牧歌、尚松专集,是文艺复兴音乐的集大成者。

 

2.罗马乐派:

帕勒斯特里那(1525-1594)作品旋律流畅,气息宽广,风格保守《马切洛斯教皇弥撒曲》

3.威尼斯乐派:

威尼斯乐派的活动中心圣马可大教堂,1527年佛兰德作曲家维拉尔特任教堂乐长,他把佛兰德风格带到威尼斯,先后培养出好几代意大利作曲家,创立了威尼斯乐派。

代表:维拉尔特(1485-1562) 加布里埃里(1515-1586)

4.众赞歌(chorale)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新教的礼拜歌曲,不用拉丁文唱,会众齐唱,伴有和声和管风琴伴奏,两段体,第一段重复,终止式明确而强烈,速度慢,高声部旋律为重要地位,部分由格雷高利圣咏改编,部分来自民间通俗曲调《我们的主是坚固的堡垒》被恩格斯称为“16世纪的马赛曲”

5.尚松:(shanson)文艺复兴时期法语世俗歌曲

6.康索尔特(consort)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室内器乐合奏体裁,用康索尔特伴奏的歌称康索尔特歌。

7.利切卡尔(ricercar)由经文歌演变而成的对位风格为主的器乐体裁。

8.坎佐纳(canzona)由法语尚松演变而成的多段落器乐体裁。

9.牧歌(madrigal)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以田园诗和爱情侍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

10.单声歌曲:17世纪初,意大利一种带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世俗歌曲的总称。

11.马伦齐奥(1553-1599)杰苏阿多(1560-1613)16世纪下半叶著名的牧歌作曲家

12.蒙特维尔第(1567-1643)一生穿越两个历史时期,既是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奠基者之一。

五、巴洛克时期1600-1750

1.单声音乐(inonody)歌唱近似说与唱之间,是一种宣叙调般的旋律、伴奏被缩减到最低限度,以通奏低音支持旋律。

2.幕间剧(inter mezzo)插于幕间的短剧。

3.田园剧(pastoral drame)常以神话故事为题材。

4.A斯卡拉第(1660-1725)那不勒斯歌剧的代表作曲家,是多产的作曲家,100多部歌剧、600多部康塔塔、100多部清唱剧、大量弥撒曲、经文歌......但留存不多,他的歌剧创作领域成就较高,自1681年歌剧《善善恶恶》开始,他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典型形式:快(双拍)—慢(缓慢插段)—快(急速三拍)三部分。意大利序曲的格式是交响曲的先驱。

5.吕利(1622-1682)生于意大利,1661年入法籍,创作抒情悲剧,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慢--快--慢是一个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并以开头的慢半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代表作品:《阿尔米德》《罗兰德》《阿尔采斯特》《塞克斯》

6.抒情悲剧(Trageolie lyrique):吕利综合了意大利、法国两国因素创作了抒情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式的骑士传奇,大部分涉及荣耀与职责或荣耀与爱情之间的冲突,由一个序幕和五幕戏组成,这成为法国歌剧的固定格式。

7.法国序曲:吕利的歌剧序曲被称为法国序曲,结构为慢--快--慢,是一个带再现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是慢板,以主调风格和附点节奏为特征。第二部分是快板,运用赋格或近似赋格的风格,并以开头的慢半部分的简短再现结束。

8.圣卡西亚诺:1637年威尼斯建立的欧洲第一座公众歌剧院,它的经营主要依靠票房收入,第一部在那里上演的作品是曼内利(Manelli)的《安德罗梅达》

9.假面舞:英国兴起的一种贵族娱乐活动,以寓言和神话的主题为基础,混合了抒情性和戏剧性的诗歌、歌曲、舞蹈和器乐

10.歌剧:是一种用音乐来表现的戏剧,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结果,综合了诗歌、音乐、戏剧特点的艺术形式,以音乐表现戏剧,来源于意大利的“幕间剧”第一部歌剧是佩里与卡契尼作曲的《尤丽迪茜》。

11.歌剧—芭蕾:每幕独立的戏剧构思代替抒情悲剧的五幕结构,芭蕾成为各场的核心,有轻松愉快的喜剧风格和很强的娱乐性。

12.清唱剧(oratoria)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音乐形式与风格接近歌剧,表演方式却是音乐会式的,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

13.卡里西米:意大利巴洛克中期清唱剧最重要的作曲家《耶夫塔》《约拿》《所罗门的审判》为清唱剧体裁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14.康塔塔(cantata)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叹调、咏叙调、二重唱与合唱组成,既采用宗教题材也采用世俗题材。

15.情感论:巴洛克时期对音乐的一种观点,相信情感的力量,认为音乐的每种因素都具有情感性,音乐主要是唤起人们的情感,巴洛克表现的是理性的基本情感与浪漫主义不同。

16.受难乐(passion)用音乐表现《圣经》福音书中耶稣受难故事的古老题材。

17.华丽风格(glant style)音乐风格富于装饰性,崇尚雅致优美,形式结构短小、赏心悦目,供人娱乐与绘画中的洛可可相对应,是古典主义的先声,有大库伯兰倡导。

18.托卡塔(taccata)意大利“触摸”即兴创作和演奏体裁

19.幻想曲(fantasia)对位织体的即兴曲与利切卡尔区别

20.前奏曲(prelude)置于声乐器乐之前,用于定音或活动手指,即兴性,真正器乐的最早体裁。

21.赋格(fugue)以卡农手法模仿复调为基础,既严谨又灵活的形式。

22.组曲:这四种舞曲在节拍和速度上形成对比,但它们都在同一个调上,而且大部分都是采用二部曲式,即乐曲有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各自反复。

阿拉曼德(allemande)源于德国,是一种中速的、两拍子的舞曲,常用复调织体,各声部都用小时值音符持续流动,一般由弱拍开始。

库朗特(courant)意法一种快速活泼的三拍子舞曲。

萨拉班德(sarabande)西班牙一种舞蹈,粗狂奔放。

基格(gigue)英国,快速的、复合两拍子或三拍子的舞曲,旋律多用三连音和大跳,以及模仿的对位织体。常用八分音符弱起,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的开始常用第一部分的起始动机的倒影。

23.室内奏鸣曲:世俗性,源自16世纪成对的舞曲,由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基格等一系列舞曲组成。

24.奏鸣曲:18世纪逐渐形成的体裁,有不同数目的乐章组成,乐章之间在调性、情绪、速度上形成对比,几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25.协奏曲: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合唱队,不同的器乐与人声之间连在一起,协同合作进行演唱演奏。

26.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将乐队分两组,强调小组与大组之间的对比,柯雷利是大协奏曲的创导者之一。

27.乐队协奏曲(ripieno concerto)乐队中的各乐器既起独奏组的作用,又组成合奏,强调相互之间的对比竞争。

28.拉莫:(1683-1764)巴洛克时期,法国重要的作曲家,拉莫的戏剧音乐包括了法国这时期的各种体裁,歌剧—芭蕾的杰作是《华丽的印狄斯》,他的《和声学》《和声的产生》等认为和声是音乐最基本的要素,一切旋律均来自和声提出“基础低音”的概念,影响遍及全欧。

29.普塞尔(1659-1695)巴洛克时期英国唯一成就卓越的作曲家,唯一的歌剧《迪多与伊尼》与另一部约翰·布罗作曲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为17世纪英国作曲家所作的歌剧完整保留至今的两部。

30.许茨(1585-1672)巴洛克时期德国宗教音乐的重要作曲家,比巴赫早100年诞生,是17世纪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德国作曲家《大卫诗篇》《神圣交响曲》《扫罗你为什么要还我》《圣诞清唱剧》《基督临终七言》

31.库泊兰(1668-1733)他倡导华丽风格与绘画洛可可风格相对应,是古典主义的先声,他的作品多以田园风光,景物肖像为题材,间接明晰、典雅优美。他的《羽管键琴演奏艺术》是最早研究演奏技法的书籍。

32.柯雷利(1653-1713)他完全按大小调体系创作,达到自由转调,乐章有内部转调逻辑清晰,主转到属,小调转到关系大调,柯雷利的创作是巴洛克器乐合奏音乐进入成熟的标志

33.塔蒂尼(1692-1770)炫技风格大师《魔鬼的颤音》《被遗弃的狄东》

34.维瓦尔第(1657-1741)第一位写长笛协奏曲,第一位在乐队中采用单簧管的作曲家,写了500首协奏曲,对巴洛克协奏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六、古典主义时期(1750-1800)

1.阿尔贝蒂低音:意大利的阿尔贝蒂在他的奏鸣曲中,左手常以一种不断反复的分解和弦音型从属于右手的旋律,整体和声的节奏变化缓慢,被称为“阿尔贝蒂低音”

2.法国喜歌剧(opear conique)源自民间的集市剧,混有对白、歌唱和舞蹈的喜剧。

3.英国民谣剧(English ballade opera)兴于18世纪,接近法国喜歌剧风格,音乐多取自民间曲调和对听众熟悉的歌剧咏叹调。《乞丐歌剧》

4.德奥歌唱剧(singspiel)是一种带说白的喜歌剧,《后宫诱逃》《魔笛》(18世纪歌唱剧最高水平)

5.洛可可风格(Rococo)源自对装饰艺术中典雅精致轻盈飘逸风格的描述,音乐风格富于装饰性,崇尚雅致优美。

6.情感风格()脱胎于“华丽风格”但更注重内在的激情,避免过多外在的装饰。

7.交响曲(symphony)在协奏曲和组曲中得以酝酿,体裁直接来自意大利序曲(sinfonia)快慢块的三段体,充分显示管弦乐器合奏音色的丰富和复杂,萨马尔蒂尼创作第一部交响曲,海顿完善了套曲的末乐章,采用奏鸣曲或回旋曲式。

8.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1740-1768)当时德国声望最高的作曲家,他对情感表现和戏剧性的追求,导致了音乐语言的革新①大量采用色彩暗淡的小调式②增加情感强度③主调织体加对位线条,增强表现深度④突然转调,突然休止,大胆运用半音旋律及和声。

七、浪漫主义音乐1800-1910

1.标题交响曲:19世纪30年代为了“心智和听觉的新的需要”兴盛起来的音乐体裁,从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作品中得到最鲜明的体现,通过给作品加标题或详细的文字解说将主观的情感体验和想象“真实”的描绘给听众。

2.交响诗(symphony poem)19世纪30年代为了“心智和听觉的新的需要”兴盛起来的音乐体裁,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作品里得到鲜明的体现。作品并不严格遵循古典结构,标题均含诗意,既像交响曲一样体现广阔深厚的思想又比交响曲更精炼集中如诗一般。

3.拯救歌剧4.大歌剧5.轻歌剧6.抒情歌剧


路过

鸡蛋
2

鲜花

握手

雷人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小旋风 2010-11-30 12:58
太全面了 哈哈
回复 钰钰妹妹 2010-11-30 16:25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