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2

金小庆:《手风琴的故事》- 《数学文化》2019第10卷第1期

  [复制链接]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1-25 12: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是在文革期间的 1969 年的某一天,二姐从她的同学那儿借来了一台手 风琴,当时我马上对这个乐器产生了好奇。手风琴的结构是由右手键盘即高音部、风箱与左手键纽即低音和弦部(俗称“贝斯”)组合而成。手风琴的声音 是由手臂拉动风箱充气,因而产生气流使簧片振动而发出的,其音量大小的控 制是由拉动风箱的力度来决定。由于是簧片振动发音,所以一个音符的出现可 以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连续不断地变化,使得手风琴具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由于它体积小而携带方便,使其成为一种大众所喜爱的乐器。有人甚至说: “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外加一台优质的手风琴,可以替代一个乐团。”

没过多久,母亲帮我们买了一台 48 贝斯的手风琴,大约花了一百多元人 民币,在当时可算是一种高档乐器了。母亲在中学时代,读的是教会学校,并且弹得一手好钢琴。因为键盘乐器的原理相近,所以手风琴刚买来的时候,
们是在母亲的指导下学琴的。姐姐们的学琴热情比较高,而我似乎总觉得她们 的琴声缺少一种吸引力。然而,有一天晚上,我们家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的出现,真正地把手风琴或者说音乐带进了我的人生,使我与音乐结下了不解 之缘。

这位客人名字叫朱夕武,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副知识分子模样。他是文 革中南京市第九中学的高三毕业生,当时的身份是插队知青。在中学时代,朱夕武是南京市中学生艺术团的手风琴手。在校期间,他勤学苦练,嗜琴如命,手风琴技艺精湛娴熟,达到了演奏家的水平与境界(见图一)。纵有超凡才华 也是万般无奈,中学毕业后,他同全国广大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去农村插队务农。 那天晚上朱夕武来到我们家坐定后,他说先听听两位姐姐的演奏。那时候的居住条件有限,通常如果来客不是我自己的朋友,我就躲在房间里面不出来。开 始时,两位姐姐轮流拉琴表演了一下,一会儿听大家说不如请朱老师演奏一曲 吧!因为 48 贝斯的手风琴太小,所以他只拉了一首当时广泛流行的民歌,其歌词是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的风景已够我留恋。明镜似 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够我喜欢。……”(见图二),一阵如 同天籁之音的琴声,立刻就把所有人都吸引住了!这琴声似乎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一座金瓶似的小山上,带到了一个明镜似的西海旁。在美妙的音乐面前, 所有文字的描述都是那么苍白无力,我整个人都被他的琴声震慑了,我当即心 里决定要拜朱夕武为师学手风琴!

我的性格是做什么事都会尽力做到最好,我的发小兼好友萧庆林曾经说过:“小庆从来不会让自己不优秀。”既然我下定决心要学手风琴,就一定要学好!



那个时代请人帮忙或办事,都不是讲金钱的,绝大部分是友情关系。朱夕武老师来我们家教琴是分文不取的,所以通常我们也只能招待他在家里吃顿饭而已。朱老师教琴严格细致,循循善诱,身体力行。我当时练琴十分刻苦,每天练琴五、 六小时。每次上琴课时,我几乎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他总是夸赞我:“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每次都进步很大啊!”一个老师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学生的 进步 ;而一个学生最高兴的事,或者说最大的学习动力,往往来自于老师的赞许和鼓励。一般来说,学音乐的人都比较清高,以至于朱夕武的同学与朋友都 感到纳闷:“为什么平时凡人不理的朱夕武,那么快就与小庆一家成了好朋友?”

学习过音乐的人,无论是唱歌还是演奏乐器,都知道要成为一个好的音乐 家需要两个条件 :技巧和音乐感。技巧的成功主要在于勤学苦练,而且是越小学习越好!就拿键盘乐器(钢琴、手风琴之类)来说吧,一般有个十年功夫,应该可以掌握所有的技巧了。但就音乐感来说,我觉得主要还是天生的。虽然作曲家在作品中都会标有强弱及各种表现符号,但不同的演奏家演奏同一作品,其效果却是不同的,可谓千差万别。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这个世界 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由数学的公式组成。”后来我选择了数学为我终 生的职业,也许就是由这段学习音乐的经历所启迪的,音乐与数学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人类文化的结晶。“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述为感觉的数学,把数学描述 为理智的音乐吗?”著名数学家西尔维斯特(Sylvester)曾说过(见图三)。
朱夕武老师的音乐感极好,这是当时南京手风琴圈子内公认的,也是很多 手风琴演奏家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例如《国际歌》(见图四),这是一首在世 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当朱老师演奏这首歌曲时,开头用几个大和弦引出庄严的前奏后,雄浑与沉重交织的第一主题开始了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时他的琴声显示着他心中的悲 愤与压抑,像是在黑夜里盼望光明,在寒冬里祈求温暖,在惊恐中等待安慰。“从 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他演奏到乐曲的中后段旋律时,仿佛每一个音符都伴随其强大的生命力喷薄 而出,他的琴声爆发出对光明前途的期盼与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不要说我们


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我第一次惊觉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自 从听过朱老师演奏的《国际歌》后,加上后来他悲惨的命运,每当我再听到这首歌时,总是忍不住泪水洗面。他演奏的《国际歌》,真是让我终生难忘!

插队知青,在那个年代是社会最底层的身份,学琴几年以后,我也有了同 样的身份。罗曼 • 罗兰曾经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 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朱夕武,这个手风琴天才,绝不甘心 因务农而荒废自己的琴技,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只能经常偷偷地回城勤练技 艺,所谓“躲进小楼成一统”,在音乐天地里遨游,暂时忘记生活中的一切痛 苦与烦恼。我也因此受益,我们家既是他教琴的地方,也是他练琴的地方。
由于朱夕武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的琴技飞速进步,很快 48 贝斯的手风琴
就不够用了。父母托人帮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买到一96 贝斯的手风琴,
从型号上来说略小120 贝斯的手风(国产最大型号有了这个新琴之后, 很快我就开始学习手风琴的名曲了。我当时学的名曲教程有 :《运动员进行曲》
《打虎上山“智取威虎山插曲《排山倒海乘胜追击“红色娘子军插曲

《快乐的女战士》(“红色娘子军”插曲),还有世界手风琴名曲 :《马刀舞》《匈 牙利舞曲》《霍拉舞》和《化妆舞》等等。在刚开始学习复杂的手风琴名曲时,我会遇到一些苦恼的经历,但后来当自己亲手演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那 悠扬的琴声,足以抚平一切烦恼。比如,当我演奏激情澎湃的《马刀舞》时(见 图五),真觉得是青春荷尔蒙的一种最佳释放。

当我的琴技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朱夕武老师对我的要求也逐步提升。他要求我每天在学习新曲之前,都要熟练旧曲,并把演奏出错的概率减少到最小。为了向大师们学习,朱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听当时非常难弄到的两张黑胶唱片,一张是江贵和先生(1933-2004)演奏的四大名曲:《蓝天》《化妆舞》《霍拉舞》《匈 牙利舞曲》;而另外一张是王域平先生(1940-)演奏的《牧民之歌》。在听唱片时, 朱老师经常是反复听乐曲中的一段,并告诉我为什么这段演奏得特别精彩。
当时年少轻狂,对朱老师说 :“你比他们演奏得更好,我不觉得他们有什么特 别之处。”朱老师立刻正色地告诫我 :“学音乐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千万不可自满与骄傲啊!”他对我说 :“比如说《蓝天》这首独奏曲,技巧并不难,而 江贵和先生的演奏,仿佛能把一个人带到了一个小河边,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看着云卷云舒……,这就是他演奏的魅力!”说实在我当年并不知道江贵 和是谁?有何了不起的成就?后来才知道他曾经是世界青年联欢节音乐比赛的 手风琴金质奖章获得者!慢慢地我也感悟到音乐的感染力,这种感悟有时甚至是不能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的(见图六)。

我的家乡南京素有“火炉”之称,夏天气温常常是摄氏35 至 40 度。那时 家里既没有电风扇、电冰箱,也没有各种饮料,空调更是听都没听说过。每天练琴时,浑身上下全是黄豆粒大的汗珠滴下来。我的初中同学吴容(也是我一 生的好友加兄弟)经常到我们家来玩并看我练琴,每当我练习新曲时,他总是 我的第一个听众,可以说他是我拉手风琴的知音。有一次吴容看到我背上流下的汗水把短裤都湿透了,便说道 :“不能像小庆这样虐待自己,这简直太恐怖 了!”在练琴的几年中,汗水浸断了我的手风琴上的一根皮带,修琴师傅说: “我从来没见过手风琴的皮带是被汗水浸断的。”真所谓“宝剑锋自磨砺出,梅 花香从苦寒来。”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我当时手风琴的演奏水平已经基本上 达到了专业水平(见图七)。许多年后,当我大学数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 市幼儿师范学校教书时,那里的音乐老师对我说:“你完全可以胜任学校里的 手风琴课教学。”

朱夕武老师当时插队在江宁县,而江宁县现在只是南京市的一个区(于 2000 年撤县立区)。那时经过文革的洗礼后,全国公路交通系统严重落后,或 者说几近瘫痪。从江宁县农村回南京一趟,也得花上好几个小时。因为朱老师系系主任。


基本上是琴不离身,背着一台手风琴,来来往往就更加不方便。为了节省时间,他买了一辆当时来说很少有的摩托车,穿梭来往于城乡之间。为了早日脱离农村,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我经常看到他背着手风琴骑着摩托车,奔波于农村与 各个省、市文工团设在南京市内的招聘处。几乎他参加的每一次招聘考试,成 绩都是优异的,但一做政治审查,就被拒于门外。一次次招聘考试,一次次失败。 终于有一天,可怜的朱老师再也无需奔波了。1975 年的农历大年三十,天空 飘着雪花,气温达到了零下五度,下午五时许,朱老师又骑着摩托车赶往某省歌舞团驻宁招聘处,在湖南路口撞上了一辆刹车失灵的大货车,惨遭车祸,魂 归天国,年仅二十八岁。

我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大年初三,因为通常只要是节假日,朱夕武老师就会 抽空来我们家给我上琴课,然而那一次却只来了他的好朋友刘同学与朱老师的侄儿。他们一进门,我就觉得好像有点不对劲,我最初以为朱老师只是病了或 者有什么急事不能来,当刘同学含泪叙述了整件事,同时来的朱老师的侄儿已 经哭成了泪人。我们全家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整个大脑一片空白,五脏六腑感到撕裂般地痛,眼泪夺眶而出,也说不出任何话。天妒英才啊!这人世 间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对于一个个体,这次车祸似乎是一次意外和偶然,但在冥冥之中,这样的结果似乎又是千千万万蝼蚁般生存着的底层老百姓的必然归宿。这让人们联想 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是怎样描述着一个下层百姓主人公挣扎地活着, 然而观众含泪看到的却是他父母、儿子、外孙等一个个逝去,仿佛每件事都是意外,但又是一种注定的结果。这是那吃人体制下每个下层个体的必然结局,是历史的悲剧,是民族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朱夕武老师的命运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也是无数插队知青命运的真实写照。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全 国教育系统瘫痪,因而产生了上山下乡的插队知青一千四百多万,多少光阴被 荒废,多少人才被埋没。即使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八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共内战, 中国的教育系统也没有完全瘫痪。上山下乡运动涉及到千家万户,给知青本人及家中的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给中国的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破坏,耽误了整 整一代人!


为朱夕武老师送行,是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追悼会,也是我第一次亲身体验 什么是生离死别。送葬的那一天,天空也飘着雪花和小雨,上天也在为英才垂泪, 雪花落在我脸上,与泪水融在一起。有三百多人洒泪送他最后一程,其中有朱 夕武老师的亲友、同学、学生、中学生艺术团的团员。有些亲朋好友甚至哭晕 过去,情景十分悲哀与凄凉。他大哥悲痛地说 :“以后每年的大年三十,我们 还怎么过啊?”望着朱老师的遗容,我仿佛觉得是在做梦 :“这不是真的,朱 老师还会起来拉他心爱的手风琴的!”……走出追悼会场,我仰望天空,脑海 中浮现出一句名言 :“死亡,不是逝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对于一个为 了改变插队知青命运而到处奔波的人来说,死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谨以此文—— 纪念我的手风琴老师朱夕武先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尚未签到

发表于 2019-12-7 23:25:30 通过手机WAP发表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好感动~朱老师在天堂依旧拉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累计签到:685 天
连续签到:27 天
[LV.9]黄金粉丝
发表于 2019-12-8 15: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年代能遇上这么好的老师可真是幸运......谢谢您分享的感人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